【內容摘要】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由教育部科技司指導,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網組織開展的“改革開放四十年·高校科技創新成就”線上展示活動已于12月1日正式上線。活動梳理了40年來高校科技創新工作的光輝歷程,并將對高校優秀科技創新成就進行集中展示。
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由教育部科技司指導,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網組織開展的“改革開放四十年·高校科技創新成就”線上展示活動已于12月1日正式上線。活動梳理了40年來高校科技創新工作的光輝歷程,并將對高校優秀科技創新成就進行集中展示。
高校科技40年:科技強國戰略下的高校力量
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確定了108個項目作為全國科技研究的攻關重點,目的是“到本世紀末趕上或超過世界水平”。這一年,教育部決定恢復和增設55所高等院校,高校招生恢復全國統一考試,積壓了十多年的人才噴涌而出,高等院校在今后的創新研發、人才培養、經濟發展、國防安全等諸多領域竭智盡力、大放異彩。
高校科研引領知識黃金年代
改革開放以后,知識分子尤其是科研人員的黃金時代開啟。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后,知識變成了被依靠的力量,“哥德巴赫猜想”與“薛定諤的貓”成為年輕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國家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經費投入大大增加,中國的科研事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前沿基礎研究的突破往往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重大變革和發展,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牛頓的天體力學等等。改革開放以來,在基礎研究方面,中國高校的原始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推動了國家科技整體實力和發展潛力的提升,也為中國的發展贏得了主動權。
在量子保密通信領域,中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完成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兩項重大科技任務。“墨子號”是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京滬干線”是世界上第一條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絡。“墨子號”與“京滬干線”還實現了星地對接,構建了空地一體化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
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在國際首次提出“亞臨床肝癌”概念、并建成“高轉移人肝癌模型系統”,率先創立了肝癌轉移復發綜合防治體系,首次創立了肝癌早診、復發預測的新技術。使得肝癌從“不治之癥”向“部分可治之癥”轉化,也奠定了中國在肝癌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
光學是一門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學科。近幾十年來,光學被賦予了嶄新的內容,在人類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大學龔旗煌院士團隊長期堅持在介觀光學、超快光物理和納光電子學等極端光學前沿領域開展基礎研究,在部分方向上引領了國際學術前沿,已經成為極端光學領域的國際學術高地。
2016年2月11日,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第一次“聽”到了宇宙的“聲音”。清華大學作為中國大陸唯一成員參與實現首次引力波直接探測,開啟了多信使天文學的新時代,團隊開發的引力波數據分析軟件工具被來自全球90多家科研院所900余位LIGO科學合作組織成員廣泛使用。
十八大以來,高校以不到全國10%的研發人員、不到全國8%的研發經費,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承擔了60%以上的重大科研任務,包括“863”、科技支撐、重點研發等;建設了6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高層次人才占到了60%以上;發表科技論文數量和獲得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分別占到了全國80%以上。2012-2017六年來,高校占據了國家科技三大獎的半壁江山(總占比55.08%),其中自然科學獎以及技術發明獎主要來自高校,充分體現了高校在基礎科學研究以及技術創新領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類型 高校 總計 高校占比
技術發明獎 224 318 70. 44%
科技進步獎 395 858 46. 04%
自然科學獎 172 260 66. 15%
總計 791 1436 55. 08%
2012-2017年高校獲獎情況統計
在基于論文及其被引用次數的國際學科評估中,從2012年到2018年,我國高校進入ESI前1%的學科數從279個增加到了893個,學科進入ESI前1%的高校從91所增加到了219所。
改革開放后,在國家各項政策推動下,高校在各項科技產出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三大國家科技獎。科研工作者的思想創新與學術碰撞,讓中國的基礎研究煥發了生機。近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教育部啟動實施的“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將推動高校成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的戰略支撐力量。
高校開拓戰略高技術的突破之路
1982年,黨中央提出“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指導思想,高校科技在服務民生產業上開始嶄露頭角。
在信息技術領域,自1983年起,國防科技大學先后研制出以銀河-Ⅰ、銀河-Ⅱ和銀河-Ⅲ為代表的銀河巨型系列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具備重大科研工程計算能力的國家之一;201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制成功“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它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位居世界超算500強榜首,成為2013年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
(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
在工業領域,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張光斗參與主持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主持設計了密云水庫、漁子溪水電站,參加人民勝利渠、荊江分洪、丹江口工程、三門峽工程、葛洲壩工程、二灘水電站、小浪底工程和三峽工程等的設計和咨詢工作,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和水利科技的進步。北京理工大學孫逢春院士創造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諸多“第一”:制造出我國第一輛電動大型豪華客車、第一輛電動公交客車、第一輛低地板電動客車、第一輛燃料電池電動轎車,建成了我國第一個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及技術成果轉化基地、第一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第一個國家大數據監測平臺……,為中國新能源汽車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此外,2007年中國高鐵正式通車,它的成功離不開北交大、同濟、浙大、中南、清華、西南交大、北科大等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2018年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通行,背后是清華、同濟、華南理工、浙大、西交大、天大等等數十所高校默默的支持。
(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
在農業領域,中國農業大學的農大108系列優質玉米新品種到2004年全國種植面積累計超1.9億畝,增產糧食約95億公斤,增值近100億元。
在國防建設領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功研制出“長鷹”長航時無人機,它是我國第一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長航時無人偵察機系統,成功使我國無人機實現了由近中程、短航時,向遠程、長航時的歷史性跨越;2015年,北理工參與‘9.3’大閱兵的裝備研制工作,涉及精確打擊、高效毀傷、機動突防、遠程壓制等多個領域,受到世人矚目。
(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經過多年的發展,高等院校通過承擔國家重大項目、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轉化、人才輸送等一系列工作將科技成果應用于國民生活改善的方方面面,推動中國水電火電核電、國防工業、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全線發展,中國完成了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轉變。
英國《金融時報》曾這樣評價中國的創新浪潮:“從世界最大的無現金交易總量到世界最快的大數據計算速度,從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到世界最先進的高鐵網絡,從世界最多產的人工智能科學論文到世界最領先的光伏產業鏈,中國在許多行業突破了科技瓶頸,成為世界的領跑者。”
事實上,無論是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還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亦或是國防現代化的不斷推進,都離不開高校的力量。時至今日,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成為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也必將繼續助力我國科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