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同意赤水市退出貧困縣。赤水成為貴州省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靠著一稈翠竹,家鄉的鄉親們脫貧致富了”,消息傳來,國家林業局竹資源培育中心主任、南林大竹類所教授、赤水市榮譽市民丁雨龍難掩興奮,“奮斗這么久的目標終于實現了,這是我們每一個赤水人的驕傲?!?br/>
赤水成功脫貧摘帽的背后是南京林業大學竹類研究所(以下稱南林大竹類所)十幾年的默默付出。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南林大竹類所當起了“急先鋒”,為貧困縣送去了助力脫貧的富貴“竹”。
科研接地氣,項目扎根山溝里
“服務社會乃立所之本”,這是竹類所在建所之初就立下的“規矩”。一代代竹類所人將其奉為行動指南,在青山綠水間寫就科技富農的大文章。
說起竹類所的各類科研成果,原竹類所所長王福升如數家珍:“8種散生竹組培及快速繁育技術”在散生竹組織培養技術上獲得重大突破,為實現竹苗的快速繁育和產業化提供可能;“耐寒地被類觀賞竹選育及容器育苗技術研究”選育出可在北京等地種植抗寒優質竹種,為北方地區冬季的裸地披上‘綠裝’;“撐綠竹紙漿林的種群結構與豐產研究”為發展紙漿用竹林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竹類所的研究課題大多十分接地氣,社會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王福升說。
與研究課題“接地氣”相伴隨的是其科研項目大都在分布在經濟基礎相對落后的偏遠地區。竹類所的研究生們私下里常常用“鉆山溝”來形容他們的科研過程。“一待就是幾十天,吃飯洗澡經常沒有保障,在山溝溝里走的是滿身泥、兩腳泡?!痹啻螀⑴c科研項目的研究生凡美玲說。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竹類所人硬是堅持了幾十年。
2005年起,竹類研究所先后將承擔的“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實施地點放在處于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區的赤水市。2012年,張齊生院士在赤水市的龍頭企業“貴州新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設立了院士工作站。2016年,竹類研究所將承擔的“十三五”國家重大專項項目落戶國家級貧困縣桐梓縣和正安縣。長期以來,南林大竹類所研究團隊還先后為《赤水市竹產業發展規劃》《赤水市竹產業示范園區建設規劃》《赤天化紙業原料基地竹林經營規劃》等出謀劃策。幾十年孜孜以求,南林大竹類所的專家們在這些山溝溝里,刨出了“金豆子”。
2017年,正安、桐梓兩縣又分別與南京林業大學簽訂了方竹開發利用研發項目協議。實行“公司+貧困戶+科技”模式,雙方在方竹新品種、竹林培育、竹產品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人才培養與實踐方面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分別建立50萬畝、100萬畝方竹新品種及良種繁育基地,打造現代育竹科技示范園,聯合申報科研項目和科技成果,最終實現生態環境優美,竹產業鏈“優質、高產、高效”,讓老百姓在山溝溝里也能鼓腰包。
“林業在推進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中具有天然優勢和巨大潛力?!蹦暇┝謽I大學校長王浩說,“以前老百姓是‘守著青山餓著肚子’,而我們科研人員的工作就是要教會他們算好‘經濟’‘生態’兩本‘賬’,守住綠水青山的同時換來金山銀山。”
專家下田頭,技術送到家門口
2018農歷新年里,竹類所師生組成的“農技拜年”專家團已經在貴州北部遵義市的赤水、桐梓、正安等地忙碌開來。從2005年起,幾乎每個春天,他們都會在這里待上半個月左右,深入山間地頭,實際指導竹農造林經營。十幾年來,這支專家團的腳步遍及黔北大半林區,每年去當地考察20余人次,是當地政府、企業的“智囊團”,也是林農們生產上的“百事通”。
“凡是遇到難題,我就給南林大的專家打電話”,赤水市兩河口鎮黃連溝村方竹種植大戶桂金華說,“只要我有需求,專家就來到我家地頭!”
桂金華家屋后也有幾分祖輩留下來的竹林地。栽竹、賣筍,這曾經是一家六口全部的收入來源,日子過的緊巴巴的。2013年,在當地林業局技術人員的陪同下,南林大竹類所專家團來到桂金華家。在實際察看了他家的竹林經營情況后,從林地清理、種苗選育、留筍養竹、施肥經營等方方面面開出了一張精準改造的“藥方”。
“選種要選竹鞭是嫩黃色的,顏色越鮮亮越年輕;出筍不能凈挑大的挖,‘留得青山在,來年不發愁’;收筍不能掰,要用鍬,找到‘螺絲釘’后連根拔起……”桂金華文化水平不高,科研人員就用這種形象的比喻手把手地教他。“從第一次來過之后,教授每年起碼來個三四趟,比普通親戚走動的還勤呢。”他說。
僅僅兩三年的時間,桂金華家的竹林就見了效益,產量比往年翻了好幾番。在專家團的建議下,他通過流轉土地,擴大林地面積,選育大青殼、大花殼等優良品種,還購置了一套簡易的干筍加工設備。這兩年,村里利用臨近赤水大瀑布景區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桂金華的老婆和兒子在景區門口開了兩個門店銷售自產筍子,僅春節七天假期就售出干筍1000斤、鹽漬筍4000斤,收入8萬多元。
“誰能想到原本不值錢的竹子,在教授們的指點下竟變成了我家的‘富貴竹’啊”,桂金華興奮說,富起來的他自掏腰包100萬,幫助村里修公路。路通人來,現在的黃連溝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上了竹子,賣筍子、辦農家樂、加工竹編等旅游紀念品。
十幾年來,南林大竹類所專家團在遵義認下了許多像桂金華這樣的“窮親戚”,帶領他們從良種選育、種苗繁育、造林規劃、豐產技術培訓等多環節給予全面的技術支撐。僅2018年已經舉辦方竹低產林改造現場培訓班25期,并為正安、桐梓每個鄉鎮建設1個示范林基地。專家們還編制了通俗易懂的“竹事生產表”,竹農只需“以計而行”就可以掌握實際操作技能,確保“幫在點上,扶在根上”。
目前,赤水市竹業綜合收入占GDP總量的50%左右,全市20萬人口人均占有6畝竹林,每人每年依靠竹原料可直接增加經濟收入3000元。竹產業已成為農民致富、財政增收的第一大產業。
成果進企業,林農得實惠
在長期的扶貧實踐中,專家團深知,鄉鎮企業發展的好,也就等于抓住了農民增收致富的“牛鼻子”。因此,他們格外重視與當地,尤其是林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對接和幫扶。
正安縣頂箐方竹筍有限公司是正安當地唯一的一家以金佛山方竹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長期以來,企業在產品加工上以粗加工為主,品種結構單一、規格良莠不齊,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生產和經營基本處于小農經濟狀態。
為了加快林區內方竹的復壯更新,增加方竹筍產量,調整和創新產品結構,南林大竹類所研究團隊攜手正安縣頂箐方竹筍有限公司長期致力于方竹低產林改造技術的攻關。團隊經過長期的實地調研,在摸清金佛山方竹生長發育規律的基礎上,從調整低改時間、竹林撫育間伐、留筍養竹、施肥、調整林分立竹年齡結構和密度結構、保護林冠層等環節,創新了一套金佛山方竹低產林改造技術。2015年,南林大竹類所研究團隊和正安縣頂箐方竹筍有限公司共同申報的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獲科技部批準。
公司總經理鄭繼偉說:“通過南林大專家團隊連續3年的改造,目前低產方竹林基本上實現復壯更新,林分結構趨于合理,進入正常經營,筍產量由原來的每年150斤/畝提高到800斤/畝。公司以方竹筍為原料加工的清水保鮮筍、滾刀筍、筍片、筍干等系列產品遠銷海外,供不應求?!?/span>
目前,正安縣頂箐方竹筍有限公司采取土地流轉的方式,建立起38萬畝自主經營、農民共建的竹林基地,形成“土地變身‘綠色工廠’,農民爭當產業工人”的格局,直接帶動14866戶竹農就業、增收。頂箐村村民黃文昭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我自己有50多畝方竹林,每年自產的方竹筍賣給公司能收入6000多塊。除此之外,我還幫公司干活,每天收入100塊錢,每個月工作24天,家里再養豬、喂牛、喂雞,一年七七八八算下來也有3萬元左右的收入。你說小康不小康!”
“十九大對‘雙一流’建設提出的一個重要期望就是要為服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國家戰略找準方向。高校是脫貧攻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蹦暇┝謽I大學黨委書記蔣建清說,“學校始終鼓勵一線科研工作者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以貧困地區的科技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和智力扶貧為主要手段,以校地、校企合作為載體,在決勝脫貧攻堅關鍵之仗,邁步鄉村振興新征程中展現南林擔當?!?/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