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如今我國已將其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出臺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也明確提出:“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發展途徑。筆者認為,實現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國家、學校、企業三方加強合作,共同致力于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優化。
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含義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國家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勵,讓“產”和“教”在資源、信息等方面的充分融合,最大化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共同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復合型人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關鍵在于推進政府、學校、企業三方主體協同發展,以經濟產業升級優化為立足點,以技術轉移和共同開發為主要載體,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根本目標是讓現代人才能更好地與社會需求相符合。
二、面臨的問題
1.政策困境:目前我國關于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雖然黨的十九大報告和教育部頒布的眾多文件中將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教育法》和《職業教育法》等法律條文也涉及到一些校企合作的內容,具體的實施細則并不健全,也沒有明確的政策和資金上的配套措施,所以從根本上來說,“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進是沒有制度上的保障,是“無法可依”的。
2.合作能力有待提高: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過程中需要高職院校和企業加強合作,如果在改革過程中某一方合作積極性不高,就無法形成緊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涉及到專業人才培養和核心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合作尤其松散,學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等受資源的限制,無法充分融入行業發展的先進理念。同時,高職院校與企業在人才交流方面也缺乏完善的雙向融通渠道。
三、發展原則
1.逐級發展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進和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所以堅持逐層推進、逐級發展的原則,高職院校和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基礎條件和發展特色,不斷挖掘出自身的優勢所在,突出特色,推進校企合作。
2.突出重點
產業融合是一種多元主體的合作模式,即使在同一地區的學校和企業其發展側重點也是有所區別的,要想突出雙方的優勢,加強合作,就要突出產教融合的重點專業,從而帶動其他專業產教融合的發展。
3.責任共擔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最直接的主體就是高職院校和企業,進行職業教育改革對雙方的發展都能起到本質性的作用,既然雙方都能享受到校企合作帶來的利益,自然也能主動承擔過程中的責任和風險。
四、有效途徑
1.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性作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從西方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校企合作的歷程來看,任何一個具體的改革模式都需要國家法律上的支持,比如澳大利亞的“新學徒計劃”、德國的“雙元制”等。我國職業教育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已經將其作為國家戰略納入到經濟發展和教育改革內容之中。某些地方政府也對校企合作的政策性支持進行了積極探索,例如,江西省在2015出臺的《江西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等。目前我國已經有十余個省市出臺了促進校企合作的條文,但是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依然是一片空白,沒有具體的管理辦法。未來政府的著眼點就應該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立法工作上,這些地區行動性法律法規的建立已經為國家立法工作奠定了基礎。除了法律制度上的支持,政府還應該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相比較職業教育傳統的教學模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政府提供財政上的大力支持,政府一方面可以直接進行資金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則可以充分借鑒英美等國家的經驗提供間接的鼓勵,比如,可以對校企合作開展得好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
2.提高高職院校自身的競爭力
高職院校自身的綜合實力要強,才能培養出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才能讓教師的創新能力可以幫助企業解決技術上的難題。導致校企合作不暢的主要因素也在于高職院校的競爭力不強,一方面表現在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調整不相符,教學內容落后,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片面重視理論教學,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另一方面則表現為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薄弱,無法為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和企業的產業升級提供技術上的支持。為此,高職院校應該建立特色化專業,結合地區經濟產業發展優勢來合理設置專業,相關課程的設置要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科學安排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同時,高職院校還應該重點加強師資力量,加強教師的專業技術培訓,為骨干教師提供完善的進修平臺,建立學校和企業雙向培養機制。只有全面提高高職院校自身的競爭力才能更好地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改革的順利進行。
高職院校要根據自身的發展定位緊密結合當地的產業發展狀況,各個專業應該通過合作辦學管委會引入行業企業的技術標準和崗位能力要求,幫助高職院校重建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加大創新類課堂體系的研發,找到教學內容與崗位技能的契合點,從而確保人才培養可以符合就業市場的需求。高職院校要每年撰寫人才培養質量報告再加上企業提供的崗位技能信息,適當調整專業和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應該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學校和企業根據教育部的“雙師”素質教師認定標準,共同制定“雙師”能力培養方案,可以將個人培訓與集中培訓進行有機結合,完善教師到企業的實踐體系,鼓勵教師到企業參與技術服務和崗位管理工作,從而有效提升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水平。
3.搭建創新平臺,促進產教融合。
第一,搭建科技創新平臺。高職院校建立技術創新研究院,在學校現有的科學創新平臺基礎上,建立優勢突出的研究機構,放大人才和技術的集聚效應。同時培育申報政府創新平臺,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力度,推進地區未來產業領域的平臺培育和建設,建立工程實驗室等特色平臺。學校還應該圍繞自身的專業優勢,整合資源,吸引企業創客、學生創客等各種創業群體。
第二,搭建成果轉化平臺。跟蹤技術—成品的全鏈條發展過程,依托高職院校現有的科研成果通過創新協同中心,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緊密結合產業及企業的發展需求進行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推動科技成果市場化。
第三,搭建技術轉移平臺。高職院校應該以內部培育為主、以外部引進為輔將學校已有的和引入的科研成果進行集成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的孵化與轉移,促進當地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積極建設大學生創業園,出臺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創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基金,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上的支持。
第四,建立中小微企業服務中心。高職院校與中小微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通過中小微企業服務中心將學校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先進的科研設備為中小微企業服務,深度參與中小微企業的科技研發和企業管理的過程。中小微企業則為高職院校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的崗位,鍛煉實踐動手能力,從而切實加強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
五、結論
在經濟新常態社會發展形勢下,職業教育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的共同努力。政府應該加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性支持,出臺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優惠的稅收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企業應該積極與學校開展技術合作,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完善的實踐平臺,為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崗位信息;學校應該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為人才和教師搭建良好的發展機遇,搭建各種創新平臺,切實促進產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