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航堅持特色發展、內涵發展、創新發展,立足自身優勢特色,圍繞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始終致力于把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優勢轉化為促進人才培養、帶動產業創新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生產力,積極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持續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加快推動科研創新轉型發展,在深化產教融合方面開展了大量探索和實踐。
首先,優化整合原有學科專業結構,鞏固特色優勢。大學要根據需求導向調整專業結構,調減或叫停不符合要求的專業;此外,還要創新學科組織模式,加大學科建設投入力度,優化原有優勢學科,打造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合作平臺。在此方面,北航緊密圍繞“雙一流”建設目標,聚焦智能制造、高端裝備等具有高度技術關聯性和產業帶動性的重大領域,重點建設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儀器科學與技術等12個學科群,同時鞏固和強化航空航天、精密儀器等學科的引領地位,不斷夯實和增強軟件、材料、交通等學科的領先優勢。
其次,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加快推進新工科建設。北航緊抓國家重大專項機遇,發揮頂尖學科的輻射帶動引領作用,發展建設了一批以再生醫學、智慧醫療、量子、無人系統、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興交叉學科方向,成立了“北斗絲路學院”等創新型學院。
《意見》要求,要“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拓寬企業參與高校辦學的途徑,發揮企業在高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堅持“引企入教”,匯集校內外資源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吸納引入優秀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過程,推進面向企業的教育教學供給側改革是緊密連接高校與企業、人才培養與創新創業的關鍵環節。北航高度重視專業優勢與行業特征相結合,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與中國商飛合辦“大飛機班”,與中航工業共建國家“試點學院”,入選全國首批“工程博士”培養試點單位,促進生產任務與人才培養的有機融合,完善創新創業和應用型復合人才的培養體系與培養能力。
堅持“引企入研”,提升校企協同科技創新的深度維度。企業生產的實際需求是高校開展科技創新的重要來源,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最終要通過市場化的推廣和應用實現,要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參與協同科技創新,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北航努力構建開放、多維的協同創新體系,利用行業特色,瞄準航空科技戰略制高點,與中國工程院聯合成立中國航空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打造相關領域首個國家級咨詢研究機構;參與發起成立“空間信息產業聯盟”“國家通用航空產業協同創新聯盟”“中國云產業聯盟”等,成為推動相關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形成千億級產業的未來集聚地。
要在產教融合進程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最終要通過人才的供給來實現,產教融合應當立足于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服務區域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高度,充分發揮現代大學的強大社會服務功能。
發揮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優勢,服務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經濟發展。高校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優勢應首先服務于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轉型,努力構建開放、協同、互補的雙向發展模式。北航地處首都科技創新核心區域,在北京市大力建設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北航積極參與并全力予以支持:與房山區政府合作建設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致力于打造“中國醫工硅谷”;圍繞“兩機專項”,積極籌建航空科學技術國家實驗室,建設航空發動機基礎科學中心;圍繞國家“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重大科技項目,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布局落地北京;依托基礎前沿研究優勢,積極引領人工智能服務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依托高端智庫,為首都發展提供戰略支撐。通過在這些領域的持續探索,提升服務首都發展的參與度。
拓寬辦學資源與發展空間,促進與地方科創和經濟產業發展互惠互補。加強科技供給,促進成果轉化,是深度融合產教一體化的必然要求。高校的發展和布局要有更高層次的戰略意義和目標遠見,要發揮好高校科技創新的輻射作用,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拓展辦學資源與發展空間,更好地服務于國家與社會。2016年以來,北航先后與云南、青島等多地簽署合作協議,在青島、合肥、成都、昆明、臺州等地建立了合作平臺,旨在通過利用各地的經濟、政策、產業及區位等相關優勢,結合北航的科技創新能力,實質性推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國際交流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根據《意見》要求,學校未來將進一步明確產教融合的發展思路和實現路徑;進一步優化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匯聚多方資源和力量參與辦學,增強發展活力;進一步落實產教聯合協同育人機制,切實抓好“引企入校”“引校進企”等工作,促進校企一體,積極推進學校牽頭成立校企、行業的相關聯盟,構建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