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本報記者 趙澤眾嘉 賓: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 張琦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李娟
技能扶貧關鍵在于激發內生動力
記者:當前,全國技能扶貧的工作進展如何?還存在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李娟: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 “十三五” 規劃綱要》 中對技能脫貧有專門表述,即加大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實施力度,鼓勵技工院校招收貧困家庭子女,確保貧困家庭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致富技能。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為貧困家庭中有意愿的勞動力以及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免費進行職業培訓。
目前,各地針對貧困人口文化程度低、 技能水平差的現狀,廣泛開展技能扶貧工作,在幫助貧困人員提升就業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肯定成效的同時,很多地方的技能扶貧工作還面臨一些問題亟待研究解決。
一是貧困勞動力整體文化素質低、技能水平差,這給技能扶貧工作帶來了較大挑戰。二是貧困人口缺乏培訓意愿,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培訓專業設置與用工市場需求存在脫節問題。三是培訓補貼標準低,經費投入不足, 影響技能培訓正常開展。四是當前培訓投入存在 “碎片化” 現象, 管用分治、 渠道分散、對象分散、使用分散。五是不少貧困縣反映因為培訓場地、師資及設備等資源不足,實訓基地匱乏等實際困難,只能開展簡單初級的技能培訓,造成培訓層次低、培訓效果不佳等問題。因此,我國應亟須加強貧困地區職業培訓服務體系建設。
張琦:最近,人社部、財政部印發 《關于進一步加大就業扶貧政策支持力度著力提高勞務組織化程度的通知》。 相較以往,《通知》 有的放矢, 專門提出了鼓勵通過項目制方式,整建制購買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項目,為貧困勞動力免費提供培訓。對參加職業培訓的勞動力,在培訓期間給予生活費補貼。這一點非常重要。
貧困人員培訓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培訓期間耽誤農活、務工等,且缺乏經濟收入。針對貧困勞動力培訓意愿不強的現狀,不僅要從思想認識上讓貧困群眾愿意參加培訓, 還要提供一定的物質保障。《通知》 明確列支生活費補貼項目,通過保障貧困人員受訓期間的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有利于提高受訓人員積極性,進一步推動技能扶貧工作順利開展。
專項行動有助于提升脫貧質量
記者:實施技能脫貧專項行動包括哪些內容?應如何推動這一行動?
張琦:根據 《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實施技能脫貧專項行動包括組織有就業培訓意愿的貧困家庭勞動力參加各類培訓,如勞動預備制培訓、崗前培訓、訂單培訓等內容。
《意見》 是對 “五個一批”扶貧措施, 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 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有力補充。我們不僅要實現數量上的脫貧,更要達到質量上的脫貧。實施技能脫貧專項行動旨在提升貧困戶的勞動能力,使其充分適應就業市場, 這是保證脫貧質量、降低返貧率的重要措施。
李娟:實施技能脫貧專項行動也有不少難點需要攻克。
一是加強統籌各類培訓資源。目前,培訓資金投入渠道多而雜,分屬農業、人社、扶貧等多個部門,導致培訓資金使用效率不高、存在重復培訓等問題出現。盡管一些地方推行 “資源整合、資金捆綁”模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金投入分散、培訓資金不足的問題,但是由于各部門間條塊分割,各自規劃,培訓側重點和培訓目標不同, 培訓資源、補貼標準、培訓時間以及培訓補貼支出渠道等方面的規定和要求不同。 且資金定向定期使用,導致行業部門間的培訓資源難以整合、實現共享互補。
二是加強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與轉移就業的工作銜接,切實提高培訓時效。各地人社部門應以促進就業和增收脫貧為導向,在設定培訓內容、 組織培訓時,遵循就業市場需求和規律,把提高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與促進就近就地就業、向外輸出轉移相結合作為主攻方向,提升培訓促進就業的效果。
三是加強貧困地區職業培訓保障體系建設,改善貧困地區培訓資源不足等問題。
加強職業教育東西部協作
記者:如何看待技工教育在脫貧中的作用?應如何實現職業教育東西部協作?
張琦: 已有研究結果顯示,在影響代際傳遞的教育、健康和遷移三類指標中,教育對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作用更強。教育扶貧效果不能立竿見影,卻是最有生命力的脫貧方式, 可持續性好,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性扶貧方式,也是擺脫貧困的治本之策。
國務院扶貧辦針對教育扶貧推出職業教育培訓、 技能培訓、雨露計劃等工程,這些教育扶貧措施將覆蓋所有貧困地區。
技能脫貧千校行動是人社部的一項重要舉措。 2016年, 人社部會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下發《關于開展技能脫貧千校行動的通知》, 要求2016-2020年在全國組織千所左右省級重點以上的技工院校開展技能脫貧千校行動。
在脫貧攻堅中,技工教育發揮重要作用。技工院校通過開辟招生綠色通道, 開展校企合作,落實免學費、助學金、獎學金等助學政策,使貧困家庭學生能夠順利入學———學習———實習———工作。同時,技工院校配合各地人社部門建立的職業教育東西部協作、勞務協作、各部門對口協作等方式,使得貧困家庭學生既能就近就地就業,又能從西部地區去東部地區工作、 生活、 定居。目前,這些協作已逐漸形成穩定機制,解決了一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
李娟:為更好地實現東西部職業教育協作,根據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的 《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 (20162020年)》, 北京、 內蒙古、 天津、 甘肅、 上海、 云南、 江蘇、寧夏等16個省份將在職業教育方面開展對口幫扶。
我認為,實現職業教育東西部協作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第一,關鍵在于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精準發力, 重點在“三區三州” 深度貧困地區。 以滿足西部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 做到群體精準識別、院校精準結對、措施精準輸出、資金精準投放,最大限度提高東部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的輸出效能。
第二,激發東部地區主動參與東西協作的內生動力以及西部地區的發展活力,發揮東部地區“輸血方”和西部地區 “造血方”的作用, 形成 “外部輸血扶貧+內部造血脫貧”的職業教育扶貧模式。
第三,要認真落實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的三大任務。一是實施東西職業院校協作全覆蓋行動, 實現東部地區職教集團、職業院校對西部地區的結對幫扶全覆蓋。二是通過院校聯合培養、校企聯合培養等形式,落實東西協作中職招生兜底行動,東部地區兜底招收西部地區貧困家庭子女接受優質中職教育,畢業后根據學生意愿,優先推薦在東部地區就業。三是支持職業院校全面參與東西勞務協作,幫助每個有勞動能力且有參加職業培訓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都能接受適應就業創業需求的公益性職業培訓。
第四,西部地區要注意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相結合,明確幫扶訴求,東部地區幫扶要與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相結合,構建 “教育+產業+就業”扶貧模式,實現“造血式” 扶貧; 注重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重點在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機制,辦好繼續教育等方面細化協作內容;注重理念、文化幫扶,引導西部地區樹立主體意識, 激發內生動力, 促進西部地區職業教育均衡、充分、 優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