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數千年,江山代代傳;當代才人多,新銳最可盼。不錯,他們是最值得期待的群體,他們身上有繼往開來的責任!而面對前輩創下的基業,新生代茶人如何將新思路、新想法和諧描繪在已有的行業版圖中,讓千年古樹新花連放?
《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將在此次頒獎典禮前夕,舉辦“新銳茶人”內部見面會,直擊業內問題,廣開思路,共同探索新業態、新模式,亦為互助合作搭建良好平臺。為預熱此次見面會,本刊以新一代茶人眼中的茶行業為主題,圍繞三個問題采訪了“中華新銳茶人”獎的獲獎者,聽一聽他們關于行業的聲音。
“中華新銳茶人”
(排名不分先后)
杭州元長泰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 鄭羨慕
泉州禪茶一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伙人 范慶東
陜西老傅的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傅元欣
唐壺(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合伙人 駱凡
北京不知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CEO 王曉湘
杭州英仕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夏琛
安吉葉兢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 葉兢君
四川蒙頂山躍華茶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波
茶妙文化傳媒(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婉琪
廣州喜大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梓陽
1.以新一代茶人的視角觀察,您覺得目前行業內存在哪些問題?
張梓陽:行業整體比較傳統,無論是產品開發、視覺呈現還是活動策劃,相比其他行業,會比較保守滯后。一方面是茶企對創新重視不夠,另一方面也是行業對“創新”的宣傳引導不足。
夏琛:我覺得制約行業發展的問題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標準不透明,營銷主要靠講故事,茶葉價格和價值常常脫節。缺乏權威、透明、易懂的第三方標準,讓沒有專業知識基礎的消費者能夠在短時間內了解和掌握茶葉品質。第二個問題是創新能力不足,導致消費者對茶沒有新鮮感,大部分茶企業的創新都是“包裝創新”,針對茶本身的消費方式、體驗、技術創新都不足。第三個問題是缺乏對年輕市場的培育能力,這幾年大部分年輕人的飲料會以調飲茶或咖啡為主,這些用戶成長到30歲以后,對于傳統的茶葉消費會有什么樣的需求,我們行業好像還沒有做好準備。
范慶東:茶企眾多,但力量分散、各自為戰,無法集中起來進行規模化宣傳和推廣;很多企業進入這個行業缺乏理性的認知,因而專業化人員過少,資金分配不合理;喝茶人群數量并不龐大,應該多開發便捷且性價比高的產品,抓住年輕消費群體。
鄭羨慕:著眼大局,就是全產業鏈還沒打通;立足小處,就是每一個環節都存在問題,上至茶園管理,下至市場和產品多樣化。我在工作中發現,茶園管理和基層茶農的培訓還不到位,導致茶樹在后期培育過程中沒有得到很好的生長,進而影響品質。同時在市場端,還是停留在最原始的狀態——茶葉茶。真正與茶有關的深加工產品還不多,也無多少知名度。另外,茶文化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還是不太被國外所認知,很遺憾。
傅元欣:茶葉產品的安全性,是我最為關心的。茶歸根到底屬于食品、飲品,因此健康性、安全性始終是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有的茶農缺乏科學指導,安全意識淡泊,有的目光短淺只顧當下利益,導致農藥、除草劑的亂用、濫用,受害的不光是產業,更是每一個普普通通喝茶的老百姓。
張婉琪:隨著市場化需求的日益加大和一些茶企面臨的升級轉型壓力,很多茶商會運用“打擦邊球”的方式對茶進行“創新”和“包裝”,因而市場上逐漸形成了“古樹茶熱”“大師手作茶熱”等各種效應,混淆了茶葉市場,將茶葉比同奢侈品般炒到了讓人看不懂的“天價”,也因此使原本應普及化的茶葉市場導向引入了“小眾奢侈”的深淵。
2.結合自己的工作,您曾遇到了哪些瓶頸或疑惑?您找到了哪些解決思路?
張梓陽:瓶頸應該是行業內的年輕從業者供應不足,專業和能力不匹配。茶品牌的發展需要各個專業的年輕人才進行補充,涉及茶專業、策劃、設計、文字等方面。我計劃嘗試跟高校對接,進行校企合作,建立企業后備軍。
王曉湘:年輕人到底喝不喝茶(奶茶不算)?怎么讓年輕人愛上中國茶?我想應該結合年輕人的特點,他們選擇的飲料都是以追求方便為主,所以即飲或便攜式的茶飲料會更符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打造包含養生、審美、文化自信的茶文化模式;對于喜歡茶的年輕人,要接納他們,照顧他們作為新手的敏感和尷尬。
夏琛:茶行業最大的價值點在哪里?或者說茶葉對人類社會來說,最大的價值是什么?只有找到了這個核心價值點,并且聚焦在這個價值點上進行深挖,才有可能實現突破。我認為,在現代社會,茶葉最大的價值應該是在健康。除了喝茶以外,也能夠讓茶給消費者帶去健康的方式,自然就鎖定到茶葉深加工。于是我的團隊就把茶葉、茶花、茶籽提取物做成了日化、食品、纖維制品等等,圍繞著健康這一主題,讓消費者更立體地體驗到茶帶來的全新生活方式。
范慶東:一些產品由于包裝古板或者前期投入太大,與現代化銷售渠道不匹配,因而導致產品很難找到合適的推廣路徑。我的建議是,茶企業只提供茶葉原料和包裝規格等基本信息,另請第三方根據用戶角度進行渠道的開發。
鄭羨慕:以如何更好地與上游茶農合作為例,下到基層之前,我一直在從事品牌和銷售端的工作,對于消費者比較了解,所以對原料端存在一定的理想主義;入行后才感覺事與愿違,茶葉原產地尤其是核心產區偷梁換柱的現象非常普遍。我在校學到的一些理論知識不被茶農所接受,他們有自成一套的體系。前期比較痛苦,磨合久了就步入正軌。
未來我可能會跳出茶行業,把茶放在植物這個范疇去看,由于我研究生學的方向是茶葉深加工,加之一直從事貿易工作,所以可能會想要做得更遠一些,而不僅僅是賣茶。
張波:中國茶類的品種有很大,茶葉企業的數量更是數不勝數,企業與企業之間缺少抱團發展的信念。在我們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銷售模式上出現瓶頸,經過不斷的摸索,最終從傳統加工型企業到加工銷售型企業再到現在的服務型企業,實現茶產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將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
傅元欣:接觸茶葉行業之初,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把眼界只放在了家鄉茶、當地的名優茶等優勢類別上,久而久之眼界難免狹隘,固步自封。任何行業的進步與成長,一定來自于內外的雙重動力。光修內功是遠遠不夠的,要胸懷“大茶”的概念,打破固有的框架和限制,才能博采眾長融會貫通。
葉兢君:我在經營中發現,消費者對茶葉品質更加注重,由于缺少第三方專業服務,原來的粗放型茶園管理生產出來的產品難以滿足客戶對茶葉溯源的需求。后來我選擇尋找適合的第三方茶園管理服務公司合作,來提升茶葉品質完善產品溯源。
張婉琪:自己除了是一名影視傳媒領域的創業者以外,同時也擔當著茶藝師職業資格培訓教師的角色。在與學員的接觸中發現,一些茶藝老師經常以固定的語言和動作強硬要求學生,這一點是目前茶藝師職業資格培訓過程中最明顯的“應試教學”弊端。我的建議是:備考時,全面按照考試要求題略進行備考和準備;考試結束后,應及時摒棄應試心理,要穩扎穩打學習茶學知識,每日行茶時記住讓自己最舒適最心靜的泡飲方式,進行提煉整合優化,那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泡茶方式,無人可教無人可替。
駱凡:我工作中遇到的疑惑,主要在于消費者對茶的理解。我曾經認為茶對于大眾消費者來說,應當是非常通行的一種飲品,但實際調研后發現消費者對于茶的理解多停留在營銷噱頭、陳舊古老的印象中。解決的方式則是后來經過長期的消費者教育和引導,才能逐漸讓消費者認識到茶也是可以平易近人地走入千家萬戶的。
3.統觀全行業,您有哪些建議或倡議,想讓行業聽見?
張梓陽:接下來茶行業的發展,會隨著主流消費人群的更迭而煥然一新。以“80后”為主的茶葉消費市場,將在三到五年后成為主流。目前“80后”年齡浮動在38歲到28歲,這個群體已經成為社會的主力,從服裝、餐飲、電子等行業便能略窺一二,茶葉會慢一些,但也即將來臨。
王曉湘:希望同行前輩多跟年輕茶人分享茶文化之美。中國茶文化底蘊深厚,但并未發揮出來,這可能是傳承的問題。作為一個90后,我對民族文化是很有自信去擁抱和傳播的,希望能充分體會到中國茶文化的魅力,以我擅長的方式將之推廣到世界。
夏琛:常聽到消費者說茶行業水很深,這說明大部分消費者對這個行業是有天然的抗拒或者懷疑。而導致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很多不負責任的從業者破壞了行業的形象,或者是扭曲利用了茶文化,輸出了大量錯誤的觀念。我的建議是,有共同目標、相同的底線、有正確價值觀的同行們應該更多地聯合起來,共同建立有序、良性的市場秩序,讓破壞游戲規則者無處獲利,維護好行業形象。
傅元欣:茶人的修養,格局至關重要。行業要有不同聲音百家爭鳴,也要能拋開偏見求同存異。無論屬于哪個地域,無論經營哪種茶類,在傳承經典、汲取傳統經驗之上,更要敢破敢立,推陳出新。呼吁茶人茶企以行業興旺為己任,以百姓福祉為初心,用心做好茶。
葉兢君:我倡議鼓勵青年茶人依舊保留傳承傳統的茶飲做法和文化,發揚工匠精神,同時也鼓勵年輕人去追求新型茶飲方式,茶產品創新,發展茶科技,開拓創新茶產業服務行業。
駱凡:建議茶行業從業者應該拓寬自己的思路,把經營的理念從狹窄的現有市場拓寬到全民中來,多思考創新的機會:如何能夠讓更多的人去接受茶、喝到茶?這樣才能促進行業整體的發展,而非墨守成規。我認為更多的機會,應該在現有的茶行業主流市場之外。
如今,新一代茶人已經嶄露頭角,撐起一片新天。他們用新思維、新技術,探索出新業態、新模式;他們用新理念、新產品,打造出一批新品牌。
他們把茶送進了同齡人的世界,他們讓時尚、活力闖進了茶的天地。他們用闖勁做著茶的新事業,他們用“銳利”開拓著茶的疆界。
讓我們向“中華新銳茶人”報以敬意,對“中華新銳茶人”懷揣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