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徒制”是一個既老又新的話題。說它老,是因為英國、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學徒制”早已自成體系。說它新,是因為我國近代雖有“傳統學徒制”,但真正倡導“現代學徒制”是近幾年的事。2014年2月26日,我國確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任務措施,提出“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完善支持政策,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使“現代學徒制”從民間探索變為國家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戰略。
正因為剛剛啟動試點,對于“現代學徒制”的詬病也偶有發生,尚存諸多瓶頸。我國“現代學徒制”究竟路在何方?有沒有出路?日前,有媒體報道了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貴州工職院)試點“現代學徒制”,使實習生擺脫打工心態。在筆者看來,我國絕大多數職業院校都有比較深厚的校企合作經驗,如果學校堅守改革信念,扎實深耕校企合作,準確把握“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政策精髓,就能探索出一條既符合職教特點又符合具體校情、企情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據報道,貴州工職院與某世界500強企業旗下的多家公司進行長達9年的“訂單式培養”校企合作,從一開始的免費為學生提供實訓機會,逐漸到選派業務骨干專門為在校生授課,再到目前的校企共同制定育人計劃,專門為聯合培養的學生入職后開辟晉升通道,讓學生與職員一路無縫銜接,校企合作可謂不斷轉型升級,越來越向“現代學徒制”接近。
筆者注意到,貴州工職院的“現代學徒制”探索之所以有較好成效,關鍵在于他們避免了粗放式管理,抓住了“現代學徒制”的幾個本質和關鍵問題:學生從入校第一天起,就在企業和學校的雙重教育主體下接受職業教育;實習時,學校安排老師和學生一起入住企業,帶隊老師不僅要給學生上課,還要參與到企業的日常工作中,并負責所有同學的安全、心理疏導等問題;實習學生工學交替,每個星期都要重新回到課堂上課,課程內容包括零售、營銷等方面;企業選派業務骨干擔任學生的師傅;學生成了企業準員工,吃了職場“定心丸”。當學生按時完成企業、學校共同制定的學習計劃后,就可以辦理正式的入職手續,擺脫了打工心態。或許,許多職教人都知道上述這些道理,但真正能不折不扣地做到,并一以貫之地執行,卻并非易事,畢竟這需要精心的籌劃和大量的投入。
誠然,“現代學徒制”的試行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和巨大的人力成本,無誠意者會因此找各種借口,無遠見者會因此而垂眉,無謀略者會因此而畏縮。唯有心中有改革、眼中有學生、胸中有質量的學校和企業,才會目標一致,各自擔責,共同深耕校企合作,把以往松散型的隨機合作升級成為戰略型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