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當前,新一代技術產業革命正在催生國際產業分工新格局,全球生產鏈的重組為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帶來重大歷史機遇與現實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高校要“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這為我們加快培養急需緊缺人才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是否可以培養一大批通曉現代需求、貫通國際規則、具有戰略視野、敢于開疆辟土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關系強國建設的質量、水平和成效。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各項戰略布局和工程建設如火如荼,由此衍生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展現出蓬勃向上的力量,正在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高校人才培養同質化傾向嚴重,供給側與需求側存在“脫節”問題,致使畢業生就業難或就業質量低。而高質量發展對具備綜合素質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長期處于急需緊缺狀態,迫切需要高校圍繞人才培養優化供需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加強創新驅動。
高校人才培養必須打破學科、專業固有壁壘,強化需求導向,突出特色優勢,深度挖掘跨學科、專業、課程交叉元素,營造良好的協同文化氛圍,強化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育人范例。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應具有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擁有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數字化思維和技術,具備應對專業領域新問題、新技術、新理論和新挑戰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形成輸出交叉融合專業成果的應用能力以及與國外同行進行專業交流的國際化素質。
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重點要突破傳統方式、路徑依賴,創新“融合學科思維、復合知識結構、跨越不同界限、解決復雜問題”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優化教師隊伍管理機制。圍繞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定要求,打破教師分別專屬專業學院管理的傳統方式,建立教師隊伍學院之間相互流動的“旋轉門”,推動教師從原來的“一師一門課”向“多師一門課”或“一師多門課”轉變,為人才培養提供匹配度高的混編制、交叉式師資隊伍。實行教師隊伍管理“一人一方案”機制,設置達標與高分要求,引導教師圍繞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自行編制“菜單”,自主規劃設定教學課時安排、教學任務分配、學科團隊歸屬、科研方向歸類,打通教學與科研考核標準,推動教師隊伍主動求變應變。
改革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強化學生素質的綜合性評價,破除人才培養質量“唯分數”論。加強教師教學的過程性評價,由人工模糊性評價轉向數字證據精準評價。突出師生群體的日常性評價,完善網格化管理平臺與管理機制,把“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踐行情況納入教師、學生的評價范疇,以評價激發師生參與改革的主動性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