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擴招 國家加大投入
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職業教育成為代表委員審議討論的熱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既有利于緩解當前就業壓力,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舉措。這明確了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同時,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高職院校要擴招100萬人,加大對高職院校的投入,設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等具體措施。而發展職業教育最終的目的是以現代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繁星璀璨。
隨著政策發力,相信不遠的將來,一定會有更多人才在技能型崗位上書寫出精彩的人生。
中國職業教育未來可期
“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轉變過程中需要更多技能人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薛二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缺乏技能人才,這個轉變幾乎就不可能發生。職業教育與國家整體戰略布局相關聯,要變成制造業強國,就必須重視職業教育。
教育部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有職業院校1.17萬所,年招生928.4萬人,在校生2685.54萬人。其中,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共有學校1.03萬所,高職(專科)院校1418所。中職畢業生就業率連續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職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超過90%。在現代制造業、新興產業中,新增就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這些數據表明,職業教育在國民經濟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著越來越多的技能人才走向工作崗位,受益的是中國的各項產業。盡管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但有一技在身,優勢還是十分明顯。小張是學計算機的,會編程,“在招聘時,無論是企業還是事業單位都對我的編程能力十分看重,都表達出他們需要這方面的人才。”小張說。因此比他的很多朋友更早將工作定下來。如今作為技術人員,小張在北京的一家事業單位從事網絡安全方面的工作,學到的知識也用到實際工作中。
技能人才一樣能出“大國工匠”
產業轉型升級急需高技能人才,經濟高質量發展呼喚高技能人才。近年來,我國技能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社會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2015年央視新聞推出八集系列節目《大國工匠》成為有力證明。
該節目講述了管延安、高鳳林、周東紅、胡雙錢、孟劍鋒、張冬偉、寧允展 、顧秋亮等8位不平凡勞動者的成功之路,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最終脫穎而出,躋身"國寶級"技工行列,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們成為了技能人才一樣能出“大國工匠”的代表,也是“學歷≠ 能力”的最佳注解。
其中,管延安,18歲就開始跟著師傅學習鉗工。二十多年的勤學苦練和對工作的專注,心靈手巧的他不但精通鏨、削、鉆、鉸、攻、套、鉚、磨、矯正、彎形等各門鉗工工藝,而且對電器安裝調試、設備維修也是得心應手。先后參與了世界三大救生艇企業之一--青島北海船廠、國內最大集裝箱中轉港--前灣港、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工程建設。先后榮獲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勞務之星"和"明星員工"稱號,因其精湛的操作技藝被譽為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
校企合作助推技能型人才培養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著力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建設人才強國任重道遠。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黨和政府給職業教育提出的時代命題。
所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指在產業部門和教育部門之間、實際生產經營過程和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之間建立密切聯系,發揮學校和企業雙方的優勢,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能力為主的生產環境有機結合起來,進而達到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目的。
萬企千校平臺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搭建校企合作互動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高校引入產業課程,讓學生在校期間即掌握崗位技能,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畢業就業時即可頂崗適崗。截止到目前,已培養應用型人才35萬+人,涵蓋130+崗位,服務2380+所大中專院校,合作36500+家企業。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僅因校而異、因專業而異,而且因人而異。萬企千校平臺期待與各方共同努力,培養更多技能型人才,為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