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匠心棗莊陶
學校名稱:山東協和學院
參賽隊伍:青春隊
參賽學生:徐小童
指導老師:張艷華
伏里土陶吸取了各個朝代土陶藝術的優點。具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型制,濃郁的漢代風韻,南北朝特點,明清吸收其它姊妹藝術長處的印痕等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花紋飾綴手法,根據不同的器形,選用線條文紋、乳釘紋、漩渦紋等。如大站獅,巧妙地將幾種紋飾結合起來,很有傳統氣息;反映主題的歷史文化特征較為鮮明。表現手法傳統、樸直;生活氣息非常濃郁,將制作的精巧性和作品的實用性相結合;使用范圍非常廣泛,幾乎涵蓋了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賞玩、祭祀、生活用品等類別。其中八角松枝盆為婦女梳妝用品。 [1]
2013年07月12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伏里土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
伏里土陶產自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西集鎮伏里村,伏里村位于棗莊市山亭區西集鎮西南方,南與薛城區接壤,西臨滕州,地理環境優越,交通十分便利。這里是滕縣至嶧縣古官道與泗水、費縣山里通往江淮地區的要道,現為棗莊至京福高速與店韓一級大道的交叉點。
伏里村地處魯南泰沂余脈的低山丘陵地區。南、東、北高,西是一片平原。小伏河自南往北穿村而過,從村北折西而流,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適中,四季分明。地質結構復雜,制陶需要的黑立土、紅膠泥、白高齡土、紅石等儲量豐富,適宜制作土陶。
伏里土陶始于5600年前,是東夷族的萊夷部族,向中原地區(向西)發展而定居下來的先民文化;
清代中晚期,伏里土陶工匠模制的祭祀器香爐、土堞;
清末民初,伏里村制陶業出現了生活用品類、祭祀玩耍類和建筑類土陶;
民國初年,伏里人恢復了建筑屋頂上脊獸的制作,對伏里土陶進行了工藝創新;
民國至建國前后,伏里村僅大窯屋作坊就多達24口,陶窯7座;
1982年,伏里村民制作的39種,共600余件土陶作品參加了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山東民間工藝美術品展覽會;
1982年以后,伏里陶瓷正式命名為伏里土陶。
· 工藝技術要求
取土:選取細膩、吸水性強的陶泥,去除雜質。
制泥:取出去雜質的陶泥,加水調和形成坯泥。
制坯:手工拉坯,泥條盤筑粘結,成型干燥。
燒制:裝窯,封窯,首先小火預熱,從常溫逐步升溫至窯壁變白,然后開始加大火候,800℃至900℃高溫燒制10至24小時,觀察口可看到窯內胎坯開始由橘紅-橘黃紅-陶釉發亮透明即可停火。封死窯的全部通氣口,燜到窯內溫度與外界自然溫度相當。
彩繪:出窯的陶器,除塵,刷黑漆一遍,晾干,再刷清漆和銅粉。
出窯、檢驗:
(1)外觀檢測:無變形、起泡、過燒、欠火。
(2)鐵錘敲擊:無嘶啞、悶聲。
(3)用水試壓:無滲漏。
· 質量特色
感官特色:古樸莊重、陶質深沉、古銅色、色澤渾厚;敲擊聲音響亮、清脆,余音悅耳;透氣性好而長期使用不滲漏,支撐力大。
理化指標:吸水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