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工程訓練—機械測量技術基礎
學校名稱:安徽工業大學
參賽隊伍:我心翱翔
參賽老師:鄔宗鵬
《工程訓練—機械測量技術基礎》是高等工科院校機類及非機類專業工程訓練中的一門實用性和操作性很強的模塊課程。作為工科類專業技術課,結合不同學生的特質和認知能力,利用相關量具及工具,以技能訓練為主,具體測量項目為載體進行課程設計。測量項目的選擇具有典型性、實用性及綜合性。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獨立完成項目任務并填寫零件測量訓練記錄卡及實驗報告。課程依據工程訓練教學大綱和對《工程訓練—機械測量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目標要求而制定。機械測量技術同機械設計與制造、質量控制、生產管理等許多領域密切相關,它是產品加工和驗收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機械工程專業人員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為此學院專門建立了測量與拆裝實訓室,購置了相應的常用測量工具及拆裝設備,同時教學團隊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創建了資源豐富的線上課程。
通過本課程教學,使學生對測量技術知識和技能得到一定掌握,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供真實零件的幾何項目(尺寸誤差、角度、螺紋等)作為檢測對象,為學生們后續課程和參與各種競賽奠定扎實的基礎。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領會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文化、創新精神、科學精神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創新思維與批判性意識,增加文化認同和行業認同;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奉獻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培養學生機械零件質量意識、責任意識能力,養成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零件測量的專業能力;常用量具使用、數據分析判斷及歸納總結能力能力;團隊合作的社會能力。
一、教學具體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部分:常用的測量工具(游標類、螺旋測微類等);量塊的使用;萬能角度尺、直角尺的使用;半徑樣板(R規)的使用;螺紋樣板的使用;螺紋千分尺的使用;齒厚游標卡尺的使用;公法線千分尺的使用;減速器零部件的測繪;減速器拆卸與裝配
(2)熟悉部分:量具的正確使用;表面粗糙度的測量方法;游標卡尺、外徑千分尺、螺紋千分尺、百分表、萬能角度尺Ⅰ型等量具的結構及刻線原理
(3)了解部分:機械測量技術的基礎知識;機械測量的常用專業術語;機械測量誤差的來源;機械測量誤差的分類;量具的維護與保養;表面粗糙度概述;表面粗糙度評定參數;表面粗糙度的符號和標注;表面粗糙度的選用;識讀圓錐公差;識讀角度公差;錐度和角度的測量;螺紋基礎知識;識讀螺紋公差;螺紋測量方法;齒輪傳動基本要求;齒輪誤差分析;齒輪精度等級及應用;齒輪偏差測量;減速器結構認識
2.能力目標
(1)掌握常用量具的使用(如游標類、螺旋測微類、指示類、角度類等),提高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
(2)培養學生在零件測量過程中中分析問題、解決方法的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以及及時總結歸納的能力;
3.素質目標
(1)培養學生善觀察、愛動手、會動腦、勤思考的良好習慣。
(2)通過測量的實際操作,培養學生仔細認真的嚴謹態度。
(3)通過測量與拆裝實習,培養學生吃苦耐勞、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態度。
(4)實習過程向學生灌輸質量意識、成本意識。
(5)讓學生在探索、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培養學生學習
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6)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樹立安全、
質量、環保意識。
(7) 具備誠信待人、與人合作的團隊協作精神。
(8) 具備工作的主動性、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
工程訓練—機械測量技術基礎以工程訓練(金工實習)教學計劃培養目標為依據,以典型零件以及機械設備拆裝的完成等為切入點,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出發點,分解加工過程,組建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工程訓練—機械測量技術基礎能力。讓學生既有豐富扎實的理論知識,又掌握較好地實際操作能力,提升創新意識,開闊專業視野,了解先進的測量技術。理論知識水平—實際操作能力—開闊視野—創新意識—開拓視野
三、教學內容的選取及依據
該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依據工科專業的《工程訓練》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并以培養綜合能力為導向,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最終使學生具備扎實的機械測量基礎的理論知識,又有一定的實
際動手能力,同時為后續的專業課程的提供必要的基礎支撐。
四、教學過程與教學措施
1、對每一項目先作一定的專業理論講解,然后針對具體工作任務進行技能教學演示,而后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回指導,并對照鑒定標準,學生自我評分,教師總結存在的問題,再次示范指導,學生針對性練習。
2、實訓過程中,學生應該學會收集技能練習的相關信息,會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概括與處理。
3、教學中師生之間應經常交流,同學間能相互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4、項目實踐中,學生要嚴格執行質量、安全及生產現場的7S標準要求。
五、課程內容體系
為了實現本課程目標,該課程選擇模塊化教學,理實結合、以技能訓練為主。根據不同的實習周數(5周、3周、2周和1周),制定相應的教學日歷、教學內容及作業件。在內容的安排上,共分為3部分,總計48學時,其中實訓環節又分為18個模塊。
模塊在內容上的設置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局部到整體”。
六、綜合評價
1、教師評價(院教學督導)
該課程能考慮高校工科專業學生的特質和認知能力,銳意改革,積極進取。理論緊密聯系實際,針對不同實習周數的特點,采用課堂多媒體教學、互動式教學、行動導向教學、線上與線下教學及虛實結合教學等多種形式,按照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和對工程訓練—機械測量技術基礎的教學要求,精選整合教學內容,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開展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根據近三年里教學督導對測量教師授課督導的統計,督導考評成績均在90分以上,總體評價屬優秀水平。
2、自我評價
(1)、覆蓋面廣,學生受益面大,教學面向全校近40個工科專業的學生,有較大的覆蓋面,每年實習接納的學生達4000人。
(2)、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精神和工程意識,為今后課程學習及各類機械類競賽打下良好的基礎。
(3)、基于超星泛雅教學平臺建設課程資源,重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出新。
3、同伴評價(機械工程學院)
認真講授操作規程和安全事項,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及時學生交流,答疑耐心,并做好示范;善于引導、啟發學生思維,鼓勵提問和討論,引導創新;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材施教;教學形式多樣,將VR技術應用到實踐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對VR測量及拆裝術非常感興趣,體驗學習主動性強。
4、企業評價
(1)、工程訓練—機械測量技術基礎教學組認真負責,教學中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啟發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能夠根據不同的實習周數(5周、3周、2周和1周),制定相應的教學日歷、教學內容、測量零件及典型機械拆裝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