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項目教學的開發與應用
學校名稱:西安培華學院
參賽隊伍:星光一隊
參賽老師:潘迎麗
《思想道德與法治》是全校大一新生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所有專業的必修課,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認真貫徹“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符合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以學生職業能力、素質培養為目標,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基于項目課程開發與設計理念,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并在實踐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八大能力及素養。
“思法課應用型”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最終目的“以評促教”、“以評促改”、“以評促建”,并通過這種反饋機制對實踐教學課程和手段進行持續的改進,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高應用型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結果運用力度,避免應用型實踐教學信息反饋渠道單一,加大質量評價結果對學院、教師的影響力。因此,要健全持續改進長效機制,加強信息反饋、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使應用型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逐漸形成一個“評價→反饋→改進→再評價”的循環閉合,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1. 多渠道采集反饋信息
遵循“評價→反饋→改進→再評價”流程,就要多渠道的采集反饋信息,更能及時、準確發現實踐教學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及特點。因此,一方面,加強日常的教學工作例會、教學督導對應用型教學結果進行及時反饋。另一方面,利用應用型教學信息化管理手段,通過在線問卷調查、實踐教學相關APP評教等,加強對教學“全過程”監督與評價,重點對教學實施和結果進行評價反饋。從教學管理部門、學院、教師,及時發現在應用型教學各個環節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有針對性的對教學管理、教學內容、教學資源配置等進行改進,從而實現應用型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
2.課程內容與資源建設及應用情況
本課程的本質特征是應用性、實踐性,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將思想道德、法律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踐教學正是實現將理論知識、認知、認同外化的紐帶,是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踐性和針對性的有效途徑。實踐教學不應是課堂灌輸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生硬搭配,而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是課堂實踐活動、校園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學情、專業特點,確立理論實踐比例,確定實踐教學內容,選擇實踐教學方式和評價辦法,正確理解和把握課程內容的“變”與“不變”,合理運用教學方法的“傳統”與“現代”,科學使用教學手段的“舊”與“新”,需要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處理好不同的相應關系,突出教育教學實效。考核方式應適應教學方式的創新和變革,改變以往重“知”輕“行”的單一考核評價方式,堅持公平原則,實行“知行合一”的多樣化評價,形成切實可行的實施路徑。
3. 注重頂層設計
構建“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從學校的辦學定位和學科專業特點出發進行頂層設計。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方面應不斷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潤物無聲地引導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還應讓思政課教師成為專業課、綜合素養課授課團隊的成員, 這樣不僅促使思政課教師從專業的角度考慮教學, 而且可以實現專業知識與立德樹人授課目標的融通。綜合素養課程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文素養教育緊密結合,并選取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著作或實踐基地,培養學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審美觀。專業課程的頂層設計, 應深入挖掘德育內涵和元素,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充分利用專業課程的特色資源, 梳理專業人才培養和道德品質教育的共通點和關聯點,根據教學目的系統設計教學內容、形式和教學實施方法。
4. 培育學生協同孕育“立德”精神
大學生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廣大教師的精心引導和栽培。應用型本科高校更加注重愛崗敬業、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向培養良好心理品質。增強大學生在基礎課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糾正當前高校中大學生重學習成績、重考試分數而輕道德法律修養踐行的傾向,使大學生在思想和行為的逐漸積累過程中,塑造并完善自己的理想人格。由于在授課過程中加大了實踐育人的教改工作,促進和強化大學生學習、思考、實踐、行為的教育手段,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促進了大學生實現“知行合一”。
在教學原則中,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希望能夠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法律修養的提升和升華是一個動態的、長期的過程, 并且在大學期間處于相對變化之中。目前我國高校的”思修”課只開設在大學一年級, 但是該課程期末考試的完成并不意味著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提升的完成, 僅僅就只是一種階段性的結束而已。而大學生日常行為的踐行狀況往往需要一個過程才能夠真實的反映出來,增強大學生在“思修”課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使大學生在思想和行為的逐漸積累過程中, 塑造并完善自己的理想人格,強化大學生學習、思考、實踐、行為的一種教育手段, 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促進了大學生實現“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