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魚跡
學校名稱:金陵科技學院
參賽隊伍:魚跡
參賽學生:王靜
指導老師:張小卉
作品《魚·跡》以“年年有余”為主題,用“魚”的諧音與形象設計了一系列男裝。以傳統工藝——藍染為主,融入現代元素,表現傳承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重要性。藍染是一種古老的印染工藝,最早出現于秦漢時期。工藝中又有蠟纈、絞纈、夾纈等花紋的印染。服裝大量運用了藍色,通過不同明度與純度的藍色以及藍色漸變的運用,展現了藍染的各種不同的技法。體現“年年有余”的新年主題則是通過鮮明的紅色來點綴。主要通過飄帶以及部分圖形和文字來展現,同時表達吉祥寓意,與古時人們對未來生活表達美好企盼的方式相似,將對未來的期待寫在紅色的布條上來祈福。
藍染是一種古老的印染工藝,最早出現于秦漢時期。工藝中又有蠟纈、絞纈、夾纈等花紋的印染。想制作一件藍染,要花上至少20年的時間練習,才能出現特有的顏色。
夾纈就是用雕鏤有紋飾的木版,即型版夾住織物在染液中浸染。據有關資料稱夾纈最早出現在秦漢(前221-220)間,但到目前為止,并無實物可以佐證。唐代確實已經流行,當時還沒有棉花,也沒有棉布,夾纈是在絲織物上進行的。現存的唐代實物,在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有收藏,在日本正倉院也有不少唐代夾纈。
藍夾纈型版的紋樣以人物為主,主要是當時流行于民間的永昆(昆曲流派之一,因受文人染指不多,又稱草昆)戲文故事中的角色,反映出流行地域的人文審美特色,這一點在其它藍染織物藝術中是沒有的。
夾纈工藝已經瀕于失傳,而歷史上彩色夾纈的輝煌早已被國際相關領域共認,因此當浙南藍夾纈工藝披露后即引起國內外關注,特別是獨特的型版設計制作是國內外印染工藝沒有的構思,為物質文化史、科技史及工藝史提供了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