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城市規劃原理
學校名稱:常州工學院
參賽隊伍:城市規劃原理
參賽老師:傅睿
掃碼觀看介紹視頻
1.課程教學內容
1.1. 本課程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定位與課程目標
《城市規劃原理》是建筑學專業的必修、考試課程,要求學生加深對城市、住區等課程主要研究對象的本質理解,了解城市規劃各階段的基本內容、要求和原則,掌握現代城市規劃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是實現建筑學專業培養目標所確定的專業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相關知識課程。
《城市規劃原理》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理解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的相互關系和作用,掌握城市規劃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規劃設計的基本方法,培養宏觀、全面的城市規劃觀念和思想方法,提高城市規劃與群體建筑設計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1.2. 知識模塊順序及對應的學時
《城市規劃原理》的課程內容經過模塊化整合,共分為4個模塊,分別是:
1)概念與理論(3*3講授學時),包括:城市概念與城市化、城市規劃學科與城市規劃思想、城市規劃的近現代理論與方法。
2)編制體系與?規劃類型(3*3講授學時+1*3翻轉學時),包括:城市規劃編制體系與城市用地、城市發展戰略與城市總體布局、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道路交通與市政工程等專項規劃。
3)住區規劃(3*3講授學時+1*3翻轉學時),包括:居住區規劃與房地產項目策劃、居住區類型規模與規劃結構、居住區規劃設計與功能組織、居住區建筑設計與綠化景觀。
4)實施與管理(1*3講授學時+1*3翻轉學時),包括:城市設計與城市歷史保護、城市規劃實施與管理。
此外,在四個模塊之間還有3*3匯報學時,用于學生團隊項目的匯報和答辯。
1.3. 課程的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課題重點:
(1)研究型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計劃。
(2)課程聯合教學的整合優化方案。
(3)項目研究式學習的教學模式。
2)課題難點:
(1)課時限制與傳統授課計劃之間的矛盾。
(2)實踐環節的軟硬件支撐條件還不夠充分。
(3)教研課題的師資隊伍力量還比較單薄。
3)解決辦法:
(1)借助互聯網+教育技術,擴展第二課堂,引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爭取課時用于教改實施。
(2)通過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完善,修訂《城市規劃原理》與《城市社會調查》的聯合教學方案。
(3)項目研究式學習的教學目標,需要制訂相對完善的過程考核評價體系進行監督和落實。
1.4. 實踐教學的設計思想與效果
《城市規劃原理》本身是專業理論課,通過課程聯合教學,對《城市社會調查》的實踐環節產生教學聯動效果。
基本設計思想是:課程知識專題模塊化——教師指定項目主題范圍——學生結合基礎研究確定選題——開展問題導向的項目研究——加強過程監督管理和強化指導——重視成果表達和評價分析,最終達成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教學實效。
從實施效果上看,學生通過項目研究式學習,不僅強化了課程知識的掌握,而且多數能了解城市規劃社會調查實踐的工作方法和程序,并在后續的專業學習中發揮作用。
2.課程發展的主要歷史沿革
2.1. 2004~2007學年
專業開設初期,教學任務由外聘教師來完成,制定的教學大綱存在一些明顯不足:偏重理論介紹、專業針對性不強、平時考核成效不佳等。師生普遍感覺課程教學與建筑學專業培養目標脫節,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2007年引入城市規劃專業的教師來負責該門課程。
2.2. 2008~2011學年
建筑學專業由四年制改為五年制,課程進行了大綱調整:①將教學任務細化,明確每個課時的主要教學目標。②調整各大知識點的課時比重,突出了與建筑學專業關聯度較高的課堂講授。③增加課程實踐環節,要求學生進行本地城市現象或問題的調查研究。
2.3. 2012~2014學年
為了進一步加大城市規劃原理的教改力度,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專業技能,增設了《建筑設計專題調查》實踐環節課程,并且把實踐課時提前到期中第九、第十周,置于2個八周課程設計的中間,提供了集中完整的調研時段,便于學生更好地開展社會調查實踐活動。
同時,對課程知識點進行全面梳理和分類匯總,形成四大知識模塊,并且做了通識理論講授和專業應用講授的區分,重點突出,強調課程內容與建筑學專業的聯系。此外安排三個課時進行調研實踐的方法教學、中期匯報和總結匯報。
2.4. 2015~2017學年
本輪教改建設中,教學方案逐步整合了《城市規劃原理》與《建筑設計專題調查》(后改名為《城市社會調查》)的教學計劃安排。既能體現理論知識模塊化教學的特點,也將理論課程與實踐環節緊密結合,達到課程聯合教學的目的,從而充分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引導作用和串聯課程體系的紐帶作用。
同時,課程考核逐步取締了傳統理論課程的試卷結果考核方式,采用了全面的過程性考核評價體系。教師主要幫助學生組織建構課程知識體系,并引導學生利用各種信息化教學資源來自主學習。教師通過知識點來凝練課題項目主題,讓學生通過基礎研究來設定具體項目,把學習問題變成學生直接面對的問題而不是教師灌輸的問題。在研究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小組研討和師生互動等學習方式,加強知識積累和提升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
3.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3.1. 教學方法的使用目的、實施過程、實施效果;
案例教學:采用“項目研究式學習”方式
使用目的:讓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實施過程:結合課程知識點,設置單人課題和團隊項目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和思考,教師通過
過程監督和指導幫助學生達成目標;
實施效果: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得到很大提升,項目成果的主觀能動性高。
翻轉課堂與對分課堂:
使用目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實施過程:項目研究式學習需要進行課外調查討論和課上匯報答辯,并通過問題導向來梳理和強化課程知識架構
和重難點;
實施效果: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專業文獻寫作水平和匯報語言功底提升顯著。
圖示思維:強調思維導圖的掌握和應用
使用目的:強化適合專業素養培養的圖示思維與表達方式;
實施過程:要求學生通過課內外的軟件自學和學習筆記整理,掌握思維導圖的應用方法并提升表現水平,要求
項目匯報中用圖示語言展現;
實施效果:大多數學生掌握了這種學習工作方法,并可以熟練、靈活地應用。
3.2. 相應的上課學生規模;
《城市規劃原理》理論課程和《城市社會調查》實踐環節進行聯合教學;
建筑系三年級學生,兩個班50人左右的規模,一般可以分為10個項目小組。
3.3. 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
1)課件應用:教師講授的課件包括課堂和在線版本,方便不同學習環境,且學生匯報要求制作多媒體課件,在被動接受的基礎上,提高了學生的信息化應用能力。
2)在線課程:有獨立課程網站和學校畢博課程,線上線下相結合,自主學習的輔助效果明顯。
3)平臺互動:通過網站論壇和微博進行異步互動,通過微信QQ群進行實時互動,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監督和指導,保障了項目研究式學習的實效性。
3.4. 教學方法、作業、考試等教改舉措。
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主要圍繞“項目研究式學習”的設計和實施。
作業考試:逐步降低傳統考試所占比重并最終取締,全面采用過程性考核評價體系。
1) 同時設置個人課題和團隊項目,兼顧個人學習考核和團隊合作訓練。
2) 理論課程與實踐環節進行課程聯合教學,加強一體化教學和考核管理。
3) 細化項目過程的任務步驟和監督要求,結合大創培優目標來強化成果要求。
4. 課程教改建設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4.1. 解決的關鍵問題:
1)借助信息化技術擴展第二課堂,引入項目研究式學習模式。
2)通過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完善,修訂課程聯合教學方案。
3)制訂過程考核評價體系,落實項目研究式學習的教學目標。
4.2. 取得的主要成果:
1)課程資源建設:完善獨立課程網站,完成畢博在線課程建設;
2)教研成果總結: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論文,匯編教改方案文件;
3)創新創業教育:畢業設計、大創項目、學生競賽等項目的成績斐然。
5.教學效果舉證
校內外專家評價、校內教學督導組評價及有關聲譽的說明:
1)課程知識體系模塊化整合,并引入案例教學法,也完善了課程網站和畢博課程,進行翻轉課堂和對分課堂改革,注重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培養,教學過程能充分利用互聯網絡等現代化方式增強與學生的互動,注重項目擇優培育。
2)課程建設形成了鮮明的教學特色,主要體現在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采用“項目研究式學習”模式和過程考核評價體系,同時進行專業課程聯合教學設計,整個教學體系的條理邏輯性和彈性兼而有之;反映了國內本門課程的最新發展特點。
3)該課程建設和實際教學環節緊密聯系,在校內同類課程做了較長時間的教改探索,本輪課題總體按照建設計劃穩步推進,完善了“項目研究式學習”方案,采用相關課程聯合教學的形式,并充分利用了在線教學平臺,拓展了課堂領域,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性。從實施成效上充分體現了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和先進教學研究理論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