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花燈戲度假村
學校名稱:黑河學院
參賽隊伍:南風
參賽學生:鄧宏
指導老師:李倫彬
花燈戲是云貴高原一代的傳統戲曲藝術形式,但是當代以來,很多的花燈戲演員忙于生計,觀戲的人群也不斷的減少,導致這種民俗文化沒有演員,沒有市場經濟效益。所以該民俗文化日益衰落甚至有消失的危險。我的作品是想將花燈戲和度假村結合起來,做一個花燈戲主題的度假村,讓都市工作者在工作之余有一個品味民俗文化的休閑娛樂場所,也給即將凋零的民俗文化提供一個棲息地。
民俗文化簡介:
花燈戲是廣泛流行于中國南方的江西、廣西、浙江、湖南、湖北、云南、貴州、重慶、四川,以及陜西等地,是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屬于傳統民間小戲劇種。花燈戲由花燈歌舞發展而來,俗稱燈夾戲、花戲等。最早記載花燈藝術的典籍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初的《平越直隸州志》,說“城市弱男童崽飾為女子裝,群手提花籃燈,假為采茶女,以燈作茶筐,每至一處,輒繞庭而唱《十二月采茶》之歌”。這里記載的是遵義的玩燈習俗。而貴陽的玩燈習俗則見之于康熙年間田雯編輯的《黔書》,其中無名氏的《春燈詞》有“椎髻花鈴唱采茶”、“串作花燈蹀躞行”句。寫貴陽近郊白納、烏蒙少數民族春節玩燈的情景。詩中“采茶”即《十二月采茶歌》。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花燈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燈戲是一種民間小戲劇種。是由民間歌舞花燈、茶燈、地花鼓和“調子”發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燈戲、以平江花燈戲為代表的湘北花燈戲和以嘉禾花燈戲為代表的湘南花燈戲。花燈、茶燈、地花鼓等民間歌舞演出的盛況,明、清兩代地方志書有許多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