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走進民族吹管樂器之——鳳凰傳奇
學校名稱:山東交通學院
參賽隊伍:走進民政吹管樂器之--鳳凰傳奇
參賽老師:趙峰
《走進民族吹管樂器之——鳳凰傳奇》是我校公共選修課《中國民族音樂》的課程之一。《中國民族音樂》每學期有六百人以上在網上申請該課程150人的聽課資格,可見同學們對該課程的喜愛程度。2014年,我校被推選為“山東省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重點教育研究基地”, 中國民族音樂教育是基地的實驗項目,作為該課程任課教師的我也在積極探索現代文明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新模式,探索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實踐新途徑。
中國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通過對排簫、巴烏、葫蘆絲、笛子和簫這五種樂器的形狀、音色、演奏、歷史起源和文獻典故的講解,緊密聯系中華民族的圖騰——鳳凰,不僅使大學生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而且提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鑒賞能力。通過“鳳凰傳奇”,引導學生要有不斷追求、提升自我的執著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養高雅的情趣和頑強的意志,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一、教學背景
中國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通過對排簫、巴烏、葫蘆絲、笛子和簫這五種樂器的形狀、音色、演奏、歷史起源和文獻典故的講解,緊密聯系中華民族的圖騰——鳳凰,不僅使大學生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而且提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鑒賞能力。通過“鳳凰傳奇”,引導學生要有不斷追求、提升自我的執著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養高雅的情趣和頑強的意志,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二、教學目標
1、了解排簫、巴烏、葫蘆絲、笛子和簫等吹管樂器的歷史起源、樂器構造、性能及音色特點;
2、通過對器樂曲的欣賞、分析,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
3、通過器樂作品的賞析,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
4、學生能掌握排簫、巴烏、葫蘆絲、笛子和簫等五種民族吹管樂器與中華民族圖騰——鳳凰的密切聯系,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養學生高雅的情趣和頑強的意志。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排簫
傳說華夏先祖黃帝曾派大臣伶倫去采集竹材制做排簫,結果竹材長短參差不齊,因此樂器取名為“參差”,這也是成語“參差不齊”的由來,其實“參差”指的就是排簫。1978年8月在湖北隨縣的曾侯乙墓,首次出土了兩支竹制排簫。它們的形狀像鳳凰的翅膀,這兩支排簫雖然形制相同,但相應的管長有所區別,是一對“雌雄簫”,我們也可以稱它們為“鳳凰排簫”。
中國曾是排簫的發源地,1956年,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確定以排簫的圖案,作為中國的音樂標志——也就是中國的樂徽,用以代表我國悠久的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藝術。但中國排簫的發展史是一部斷代史,排簫的吹奏技藝沒有承傳下來,在清朝中后期排簫就從中國近代音樂史上銷聲匿跡了,這對于中國人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從制作工藝和演奏技巧上來看,如今在世界范圍內最有影響力的兩類排簫:羅馬尼亞排簫、南美排簫。另外還有我們中國的中式排簫,中式排簫類似于羅馬尼亞排簫,但沒有底座。演奏排簫來演奏《memory》片段,視頻播放音樂劇《memory》劇照。
(二)巴烏、葫蘆絲
巴烏和葫蘆絲是我國云南少數民族的樂器,流行于云南彝族、苗族、哈尼族等地區,這兩種樂器都是通過簧片的震動來發出聲音的,其中巴烏的簧片是裸露在外邊,葫蘆絲的簧片是包在葫蘆里邊的,葫蘆絲除了一只主管,還有兩只副管也可以發音。巴烏和葫蘆絲的音域都不算寬,只有一個八度多一個音。
葫蘆絲的音質輕飄、柔美,與音質粗獷、低沉的巴烏合稱兄妹樂器,與雌雄統稱的鳳凰一樣,巴烏為鳳,葫蘆絲為凰。分別用這兩件樂器演奏巴烏作品《婚誓》、葫蘆絲作品《瑤族舞曲》,視頻播放《蘆笙戀歌》和《瑤族舞曲》劇照,讓同學們對比二種樂器的音色。
(三)笛子、簫
1987年在河南賈湖遺址出土了20多支骨笛,經專家考證距今已有8000年的歷史,被認定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唐代詩人盧照鄰的一首詩這樣寫道:“ 黃山聞鳳笛,清蹕侍龍媒。”古人用“鳳笛”來作為笛子的美稱。
現代的笛子按照音色和演奏風格可分為:曲笛、梆笛、中音笛
曲笛:因在我國南方昆曲中做主要的伴奏樂器,所以被稱為稱為“曲笛”,曲笛的笛身較長、較粗,音色低沉、渾厚、柔和。代表作品有《姑蘇行》、《鷓鴣飛》、《水鄉船歌》等。為大家演奏曲笛的代表作品《姑蘇行》片段。
梆笛:因為在我國北方梆子戲中做主要的伴奏樂器,所以被稱為“梆笛”,笛身較短,較細,音色高亢、清脆、嘹亮。代表作品:《揚鞭催馬運糧忙》、《蔭中鳥》、《棗園春色》等。用梆笛來演奏《揚鞭催馬運糧忙》片段。
中音笛:笛身的長短、粗細和音高、音色特點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間,所以稱為“中音笛”,在我國南方和北方都較常見。代表作品:《春到湘江》、《牧民新歌》、《帕米爾的春天》、《秦川抒懷》等。用中音笛來演奏《牧民新歌》片段。
在笛子和簫這2件樂器中,笛子的韻味率直、悠揚、質樸、飄逸,簫的音色內斂、清幽、古樸、典雅,我們可以稱他們為“雄笛雌簫”,也可稱他們為“鳳笛凰簫”。
簫:可分為洞簫、琴簫、玉屏簫、現代八孔簫等四大類。除了這四種簫之外,還有一種與簫極為相似的樂器——尺八,尺八最早出現在我國唐朝,應用于唐代的宮廷樂舞,并于唐朝和宋朝兩次傳到日本,并在鄰國日本得到傳承和興盛,并儼然已成為日本民族典型的代表性樂器。而在中國,尺八自宋元之后就逐漸消失了,明朝末年最終退出了中國音樂歷史的舞臺,這在中國音樂史上也是一大損失。下面我們了解一下八孔簫,八孔簫比傳統的六孔簫多出2個指孔。八孔簫的優點是:開孔更為合理,利于手指放松,便于演奏;音量稍大,轉調方便,一般在藝術院校、民族管弦樂隊較為常用。就用簫來演奏《女兒情》片段。
(四)結語
本節課共學習了五種民族樂器,從形似鳳翼的排簫,到與鳳凰雌雄統稱相似的兄妹組合巴烏和葫蘆絲,再到“鳳笛”與“凰簫”,每一種古老的樂器都與鳳凰有著不解之緣。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一些樂器包括它的演奏技藝在中國音樂史上已經消失了,這對于中國人而言確實是莫大的遺憾。我國古代的宮廷雅樂在中國已難覓蹤跡,但在日本和韓國卻保留的很好;韓國將我們的節日“端午節”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叫做“端午祭”。 一個民族要自信地生存,必須有自己的深厚底氣,一個丟失了自己文化的民族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無法感受、挖掘、發揚自己優秀文化的民族,永遠無法是站立的狀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在在學習中傳承,在傳承中發揚。
(五)課后題
通過聆聽排簫、巴烏、葫蘆絲、笛子和簫五種樂器的代表作品,認真對比每種樂器的音色特點和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并思考我們如何傳承中國民族音樂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