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智能收棗設備設計
學校名稱:西京學院
參賽隊伍:小螞蟻
參賽學生:王均凱 王坤 任佳靜
指導老師:王鵬文 巨春飛
(1)設備適用于全地形。已有紅棗采摘設備和方法均適用于平地,而對于坡地紅棗的采摘無能為力。本設備從便攜性、功能規劃、使用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設計,解決坡地紅棗的采摘問題;設備設計總重不超過45KG,蓄電池可拆卸從而減輕自重,折合高度不超過1.5m,并配有2個輪子,實現單人背負或拉動上坡地;工作狀態下網布直徑可達6m,適應于絕大部分坡地棗樹;
(2)創新性的采用倒傘形結構收集樹上打落的紅棗,避免紅棗掉落的地上撿拾困難的問題。該方式采摘較傳統方式效率提升4-5倍,節省了80%以上人工,接棗率超過95%;
(3)手動、電動兩用設計。設備可以使用12V/50AH電瓶供電(電瓶可方便拆卸和安裝),也可以使用手動方式驅動,方便在遠處坡地上使用設備的充電問題和無電瓶狀態下工作;
(4)通過機構的創新設計,實現網布的抱合和打開、傘骨開合與伸縮功能,創新性的解決接棗、樹間移動、設備折合等問題。
本設備推廣具有先進的技術基礎。如前所述,本設備為紅棗采摘專用設備,具有便攜、廉價、易用、高效等特點,能為廣大中小棗農所使用,具有其他同類產品無可比擬的優勢,也解決了其他同來產品無法解決的問題。產品填補了國內坡地紅棗采摘機械化的空白,3倍多的采摘效率、大量人力的節省、勞動強度的大幅度降低,都賦予了產品遠大的市場競爭力。
本設備推廣具有龐大的市場基礎。我國是紅棗的原產地,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主產于山西、陜西、河北、山東、河南和新疆。陜北黃河沿岸河谷地帶是中國棗的起源中心,是干棗的優生區和主產區。近十年紅棗產業發展迅猛,在2008年栽培面積就達11.88萬公頃,年產鮮棗約34.9萬噸,還呈現每年遞增的趨勢。陜北黃河沿岸的地貌屬于黃土高原地貌,棗樹種植地多為坡地,采摘難度大、人力成本高,嚴重制約了紅棗種植業的發展。龐大的種植面積和獨特的地貌,提出了對機械化采摘的極大需求。在前期研發中,實驗點棗農對設備的熱切期待從側面說明了設備具有龐大的市場基礎。
本設備推廣具有良好的政策基礎。隨著我國對民生的關注,為農民增產減負成了政府部門的一大工程。三農問題也多次在國家規劃中出現。設備的研發成功能切實的幫助政府解決棗農的民生問題,可以得到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在設備的前期研發過程中,神木萬鎮政府就已經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從一個點說明政府對本設備研發的支持。
本設備是紅棗采摘專用設備,因此主要應用于陜西省的紅棗種植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