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越障“備胎”
學校名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勤務學院
參賽隊伍:越障“備胎”
參賽學生:李旭 韓東航
指導老師:郭鵬偉 姚煥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半履帶車。半履帶車泛指車輛與地面接觸,負責傳動的并非全部使用履帶,也可以說是混合傳動型態的車輛。最常見的混合方式是以履帶和車輪并存。
半履帶車的設計是針對早期履帶與車輪兩種傳動系統的缺點。履帶車輛的越野能力較好,但是乘載重量受到限制,同時履帶的壽命,尤其是在越野的環境下較短,生產成本上,履帶也比輪型車輛要高。車輪的壽命也高于履帶,同時輪型車輛能夠搭載的重量較高,可是使用車輪的車輛在高乘載重量時所能夠通過的地形非常有限,并且在惡劣天候下的行走能力遠不如履帶車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使用半履帶車輛的高峰時期,像是德國與美國都曾經生產數量眾多的半履帶車輛擔任運輸或者是作戰任務。這些車輛的共通點是前方采用車輪,后方則是履帶推進的部分,德國曾經試制過機車型態的半履帶車輛。除了提升越野與載重能力之外,這些半履帶車的駕駛方式與一般大卡車接近,比較容易找到駕駛人員。
雖然半履帶車具有輪式車輛和履帶式車輛的優點,但同時也繼承了兩者的缺點。輪式車輛的越野能力差,履帶式車輛結構復雜,成本高。二戰時半履帶式車輛主要是作為履帶式車輛的補充,造價低,越野能力比輪式車輛強,效費比高,利于大量生產,還能滿足作戰需要。二戰后,輪式車輛技術進步了,越野能力提高了,半履帶車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雖然輪式車技術進步,但其越野能力與半履帶車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我們設計的這組產品,是基于煤炭運輸車的配套產品,是將后外輪拆卸后安裝在該位置的產品,主要由一套履帶,一個驅動輪和多個輔助輪及附屬懸掛系統等零部件構成。在遇到惡劣天氣或因災害道路受阻時,安裝該裝置后,利用履帶部分的受力面積大的原理可以快速順利通過正常輪式無法順利通過的因災害或惡劣天氣條件下受損或產生障礙的路面。本組產品可以由較少的人員操作,安裝后具有較強的通過性,且根據路況拆裝便利,節約時間。本組產品可以應用于物資運輸,大大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