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對外漢語教學概論
學校名稱:西京學院
參賽隊伍:Bingo
參賽學生:郭研
指導老師:李立新 劉純旺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設計說明書
西京學院外語系 李立新
隊伍編號:100418
一、教學設計的定位
崔永華將教學設計分成三個層次,即以系統為中心的層次、以產品為中心的層次和以課堂為中心的層次。本教學設計主要在第三種層次,也即以課堂為中心的層次。本教學設計的定位是:
1.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大概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為教;二為學。在對外漢語專業的教學中,由于我們培養的是未來的漢語教師,他們的任務是教會外國人怎么說漢語怎么用漢語,需要有很強的實踐教學能力,因此鍛煉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是對外漢語專業教學的根本宗旨,而學生才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充當一個“引路者”的角色,要做的就是采取恰當的方式引導“探路者”,讓“探路者”按照這些路線和方法自己去探路,并且能夠在以后沒有“引路者”幫助的情況下自己去面對和解決漢語教學中的問題。
2.以實踐為重點。漢語語法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語法知識本身,更要教語法知識怎樣在交際中正確、有效地交際。語言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工具。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學習教學法的終極目的不應該在于漢語本身的語法理論,而應該在于能熟練地將理論語法轉換為教學語法,并采用合適的教學法傳授給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因此,重視實踐是本課程設計的一個根本原則。
二、教學設計的思路
我們在設計課程時,借鑒了華中師范大學陳怡的“基于混合學習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我們將模型的整個過程分為課前和課中兩部分。該模型注重交流和評價在課前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控力,促進知識的內化。同時,教師作為課堂指導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資源的提供者,引導學生向探究的深層思維發展,以挖掘學習者學習的潛力、發揮學習者的主動學習積極性,注重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該模型充分利用了混合學習的優勢,既強調了課前學生的知識內化環節,也重視課堂上混合情景的創設,既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也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試圖通過“混合”為學習者帶來更優化的學習績效和最佳的教學質量。
三、課程設計方案
(一)教學對象
對外漢語(漢語國際教育)三年級學生。已先期學過《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基礎課程。
(二)教學內容
1.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語語法及漢語教學語法體系;
2.對外漢語的語法教學理論要點;
3.漢語語法教學的原則;
4.語法教學的方法;
5.語法教學的技巧。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1.教學重點:(1)漢語理論語法到教學語法的轉換;
(2)語法教學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學難點:語法教學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學目標
1.熟悉漢語語法知識點的體系,并理解語法教學的原則;
2.理解語法教學的四類常見方法;
3.基本掌握語法教學的技巧中的“創設和利用情境”和“表演法”;
4.能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個語法點的講解。
五、學習階段課時分配
第一階段:自主學習階段。學生利用微課及授課課件進行學習,并將自己發現的問題在QQ群中和同學、老師進行討論。
第二階段:面對面學習階段。此階段內容分六課時完成。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二課時,在教師的帶領下,利用微課視頻和教學課件學習本章節四個板塊的理論知識,隨即布置小組任務,準備翻轉課堂的授課資料;
第三、四課時,開展翻轉課堂活動。學生分組演示本小組準備的語法教學的授課內容,同時要給老師上交授課課件、授課教案等支撐材料。展示完成之后開展小組內部點評、其他小組點評、教師點評分析等相關活動。
第五、六課時,同第三四課時內容。最后,進行第四章《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相關知識點的回顧和總結,梳理在翻轉課堂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對翻轉課堂進行情況進行總結。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50分鐘)
主要講解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語語法。語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既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就是要不斷回答留學生提出的“為什么這么說,而不那樣說”的問題,因此,語法教學至關重要。在這節課中,要給學生講授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對外漢語教學語法與漢語理論語法之間的關系;二是漢語的特點與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三是語法教學的原則。其中第一點難度較大,第三點是本節課的重點。
第二課時(50分鐘)
本節課主要借助于教學課件和對外漢語公開課視頻來講解漢語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從第二語言教學的歷史來看,語法教學方法大致包括演繹法、歸納法、類比法、引導性發現法等等。語法教學的技巧有直觀法、創造和利用情境法、表演法、化繁為簡法和對比法等等。在本節課中,除了講授、觀看觀摩課讓學生感悟這些方法外,最重要的是給學生展示語法教學的講練策略,確立“精講多練”的授課原則。本節課的最后,明確學生各小組的授課任務(《中級漢語口語》第五課中的一個語法點)。
第三四課時和第五六課時---翻轉課堂之模擬課堂(共計200分鐘)
在這四個課時當中,各個小組要分派一名代表上臺講課,時間是15分鐘,班里其他學生模擬為留學生進行配合。授課內容是《中級漢語口語》,該課程是針對漢語中級水平的留學生設置的口語課程。口語教學是一門以模擬會話行為的方式進行教學,對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進行訓練的課程?,F代語言教學也把用過言語或語言進行交際視為其首要的、也是最終的目的。為實現其教學目的,我們要求學生在設計課程時,要把語法點融入會話,幫助留學生把漢語知識仿真性地轉化為口頭交際的技能。 為了達成此目標,每個小組的同學要明確認知目標,并能合理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第二,各小組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要熟悉語法教學的方法、技巧,要有搜集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分析的能力,同時還要共同完成課程設計方案,制作授課課件,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第三,在課程學習中,學生應能夠適應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參與小組活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在小組合作中,做出較出色的貢獻。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幫助學習者端正科學合理的學習態度,加強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第四,作為未來的漢語教師和中國文化傳播者,學生應在課程學習中,逐漸形成正確的教學觀與學生觀,為以后的教學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七、課堂教學設計效果評估
我們按照上述設計將此方案在對外漢語三年級學生中實施之后,在第一時間獲取了對此教學設計效果的評估。有78%的學生認為非常適應這種教學方式;有85%的學生有繼續使用此方式學習的意愿;師生合作交流方式滿意度是97%;學生間交流合作滿意度是87%;在線學習資源滿意度占到了81%。在學習效果的調查方面,79%的學生認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他們的實踐操作技能有了提高;65%的學生表示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89%的同學認為該教學模式對他們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幫助;92%的學生認為本課程對他們自身的長遠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八、課程特色
課程的適用性:本課程適用于應用型本科高校對外漢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階段進入專業課學習的學生。要求學生先期已基本掌握漢語本體的系統知識,并了解國內外各種教育流派的理念及方法,有一定的心理學基礎,也有較強的課件開發能力。
課程的實用性:該課程中70%的課時為實踐操作,30%為引導性理論探索課程,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看授課視頻、微課視頻和授課課件對所學知識點有初步的感知,然后通過課堂講授理解難點,剖析重點,最后能通過小組協作、模擬課堂等方式真正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
課程的創新性:《對外漢語教學概論》是一門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課程。但在我們的設計中,我們首先給這門課程有了“以學生為主”和“以實踐為重點”的定位。另外,我們采用的“基于混合學習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注重交流和評價。在課前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控力,促進知識的內化。同時,教師作為課堂指導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資源的提供者,引導學生向探究的深層思維發展,以挖掘學習者學習的潛力、發揮學習者的主動學習積極性,注重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